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苑地 > 正文

行大禹之路 铸治黄丰碑

芮城局 左娜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了工作的岗作!每当我读到雷锋日记中的这段话,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工作,想起那些奋战在治黄一线的工作者们。

40载风雨兼程,40载沧海桑田。从小推车到大型机械,从人防到工防,从手绘到机绘,从“三边工程”到“三项制度”,从一般工地到文明工地,他们用无怨无悔的奉献,行大禹之路,铸治黄丰碑,用科技发展的力量翻开了小北干流治理的新篇章。用青春和热血为沿黄人民的生产生活筑起了一道道安全的屏障。

周德欣,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中央测量学校。他是我们单位的第一位高级工程师,我们一直亲切的称他为周工。治黄伊始,小北干流河道地形地貌测量数据一片空白,他凭着精湛的测量技术,带领技术人员,徒手在茫茫的河道布点、测量、绘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黄河小北干流河道铺就了一张精准的地网,为工程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他徒步走遍了小北干流河道的角角落落,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宝贵资料,甚至包括小北干流的人文典故,编写了第一本黄河小北干流史志《黄河小北干流修防资料汇编》,言词简练,内容丰富,许多观点、称谓和数字至今仍在沿用。培养了山西治黄第一批技术队伍。

阮积厚,山西局唯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系,著有《阮积厚论文集》。他一直在基层从事治黄工作,曾担任两个县局局长,在一线守候小北干流几十年,凭着对黄河特性的深入了解,总结出了一套黄河小北干流治理的方法和思路,他凭着精湛的专业技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抢险方法;凭着一身过硬的本领,他管理的河段岁岁安澜,管理经验被推广至多个单位,广泛采用。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翻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笔记,那隽秀工整的字体,折射出我们治黄人严谨的工作作风,也蕴含着一代代治黄人献身事业,无怨无悔,勇攀高峰,永不停歇的执着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在新时期科技治黄理念的倡导下,在科技激励机制的带动下,山西局克服科技资金和科技人员短缺的困难,筹经费、想办法,不甘落后,勇往直前。积极向黄委申请黄河防汛科技资助资金,开展小北干流冲淤规律研究;多次与黄科院沟通小北干流研究需求,申请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参与揭河底规律研究;积极申请水资源中央分成资金,与水利高校联合,开展河道管理、河道用水研究。在没有资金渠道的情况下,全局上下参与对小北干流河势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

一次次的尝试和推进,一道道难题的迎刃而解,这期间,凝聚了多少治黄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有多少次,他们办公室的灯火彻夜不息,研究最佳的解决方案;有多少回,他们冒严寒、迎酷暑,长期驻守野外,无怨无悔;有多少同志,长期加班,不能按时吃饭,落下终身疾病;有多少同志,在父母最需要的时候,不能尽孝床前;有多少回,啼哭的小儿只能交给别人来照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的跋涉换来累累的硕果。近年来,山西局累计形成科技研究成果9项,科技工作者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形成科技创新成果30余项。培养高级工程师18名,工程师32名,高级技师5名。

亲爱的同事们,选择了共和国的治黄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枯燥和艰辛,选择了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也许我们的付出会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是为梦想献青春,我们无怨无悔!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了共和国的治黄事业奉献自己最大的力量。正如一首诗中所说:“如果我为祖国而牺牲,我决不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只要能为母亲带去幸福和快乐,我的生命就与这群山万壑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