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互动访谈 > 正文

荒漠化防治的中国行动 ——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主题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生态问题,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积极履行公约义务,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增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行动体系逐步形成,我国荒漠化防治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树立了标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生态周刊约请专家解读荒漠化防治的中国行动,约请各地作者撰稿展现黄河上中游沙区荒漠化防治的实践、经验和成效,简要介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的最新信息,旨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建设绿色家园,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编者

  沙尘暴,荒漠化,不仅是一种自然灾害,有时甚至是人类的灾难。

  如何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把荒漠变资源,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现钱?

  6月17日第二十三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前夕,记者专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卢琦,请他谈谈我国针对荒漠化这一世界性顽疾开出的中国药方,以及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持续不断开展的国家行动。

 记者:卢琦博士,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您作为我国防治荒漠化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荒漠化防治、干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宏观战略与政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请您给我们的读者讲讲荒漠、荒漠化到底是什么?

  卢琦:荒漠、荒漠化,熟悉而陌生;沙漠、沙尘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些我们常挂嘴边的学术词汇,多数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荒漠,简单说是天生的,套用一句俗语——一方水土造就一方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形成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荒漠还有几个“儿子”,按照地表组成物质大小,分别起名为岩漠、砾漠(戈壁)、沙漠、泥漠等。荒漠化,则是在气候这个先天不足的前提下,后天加上人为活动导致的旱区土地退化。荒漠化也有4个“儿子”,按照形成的驱动力分别起名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被比作“地球之肾”,我把荒漠比喻为“地球之肝”,那么荒漠化就是“肝癌”!肝脏是一个脆弱的器官,保护不好,肝功能衰退便可致病,病入膏肓,离生命的终点也就不远了。荒漠是地球表面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如果利用不合理,很容易导致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球的癌症”荒漠化。

  记者:您把荒漠化称作地球的“肝癌”,那请您“把脉问诊”,介绍一下世界与我国荒漠化现状,为我国的荒漠化“查查体”“看看病”。

  卢琦: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EA)项目估计,2005年旱区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41.3%,全球荒漠化面积约占全球陆地的1/4。2000年旱区人口是全球总人口数量的34.7%,全球超过15亿人在退化土地上劳作,且74%是穷人。

  按MEA标准指数测算:2009年我国旱区面积约45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47.1%;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7%;旱区人口是全国总人口数量的27.4%,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与全球相比,人口密度和贫困人口比例都属于低发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扶贫脱贫的力度。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

  当前,全球面临着荒漠化扩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但荒漠化和沙化状况依然严重,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沙区面积大,治理任务艰巨;沙区生态脆弱,保护与巩固任务繁重;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依然存在;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矛盾凸显。

记者:今年5月初,我国北方多地被沙尘暴“攻陷”,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能见度极低的“强沙尘暴”。沙尘暴再次闯入人们的视线,引发热议。我国通过对沙尘暴的跟踪与监测,有没有发现沙尘天气数量、风沙危害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

  卢琦:像人有病会发烧一样,沙尘暴是受气候驱动的一个自然现象,人类出现之前沙尘暴就已经刮了上百万年,黄土高原经过250多万年的风尘黄土堆积形成今天的厚度就是明证。当然,沙尘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因此被定义为一种气象灾害。

  我国设立了包括地面实况监测、遥感监测、卫星云图和环境监测的沙尘暴综合监测体系。对最近五六十年的沙尘天气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紧密关联的现象。通过对沙尘暴发生、发展和影响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测,最近40年来,每10年沙尘暴减弱的拐点恰巧与我国一系列治沙工程的启动实施相吻合,印证了我国治沙工程的成效。

  2000年以后,我国沙化面积和沙尘暴数量都在持续下降。2014年与2009年相比,我国东部沙区土壤风蚀状况呈波动减小的趋势,沙尘天气也明显减少,5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出现沙尘天气9.4次,较上一监测期减少2.4次,减少了20.3%,北京地区减少了63%,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记者:据了解,针对荒漠化的“身体状况”和“病情”,我国“对症下药”,开出了“中国式秘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请您讲讲我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有什么制胜法宝?

  卢琦: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出现净减少,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实施一系列保护与治理重大政策措施的结果,也是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结果。

  概括起来,“中国式秘方”有三大法宝组成复方:一是优先保护,开展自然保护与封禁保护;二是积极治理,实施国家重大生态工程;三是适度利用,发展沙区产业。

记者:我国在荒漠化防治“优先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卢琦:“优先保护”契合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对待环境要以保护优先为主的方针。我国将旱区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封禁保护区、综合治理区和开发利用区。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有13个都在452万平方千米的旱区中。

  “优先保护”的内容包括开展较早的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法》中作为单独条款提出的封禁保护区建设、写进党的十八大文件的国家沙漠公园和荒漠国家公园建设,以及生态公益林管护区建设、生态效益评价与补偿等。结合沙化土地的地域分布情况,我国确定了全国防沙治沙示范项目建设重点,其中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以及四川、西藏等地,沙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危害严重,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示范区建设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主要任务,重点研究探索植被恢复、封禁保护、禁牧舍饲等保护和治理模式。

  记者:我国荒漠化防治又是如何进行“积极治理”的?实施了哪些重大工程?

  卢琦:“积极治理”中有一点是其他国家学不了的,那就是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在长期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我国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注重顶层设计,规划设计出一系列国家级和区域重大治理工程,保证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有序有效开展。特别是最近40年,先后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一系列国家级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以年均0.024%GDP的投入,治理和修复了大约20%的荒漠化土地。

  就拿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包兰铁路固沙防护体系建设来说,50多年前火车驶过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时,人们透过车窗看到的是腾格里沙漠那一片片广阔无垠的黄沙;而50多年后的今天,铁路两侧已形成令人欣喜的绿色长廊。现在包兰铁路和黄河之间的区域几乎见不到沙了,想看腾格里沙漠,还得专门跑到几千米以外的沙坡头国家沙漠公园景区里去看。

  近年启动实施的规划及工程还有:丝绸之路经济带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规划、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

  记者:我国荒漠化防治“适度利用”方面的成效和前景如何?

  卢琦:“适度利用”,就是必须把生态做成产业,让所有治沙人能从中获得收益和权益,要么有经济收益,要么有土地权属,这样才能确保治沙有长久的效果。

  我国利用沙区广袤的土地、充足的光照、强劲的风力进行能源开发,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比如,在内蒙古磴口、甘肃敦煌建设的光伏电站,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建设的风力电场,还可以利用沙生灌木开发生物质能源,如颗粒燃料、生物柴油、汽油、酒精等。

  有些企业直接用沙子作为砂基材料,进行硅砂综合利用,用于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工艺品等,这方面仁创科技集团做得就很好。目前,仁创科技已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砂产品,创造性地形成了“以砂精铸、以砂兴水、以砂增油、以砂治沙、以砂建筑、以砂兴农”等一揽子“治沙、用砂、养砂”的解决方案,开创出一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新兴产业——砂产业。

  还可以利用沙区生长的苁蓉、锁阳、麻黄、苦豆子、甘草等名贵中草药,发展种植、加工、制药产业,开发食疗、药疗、沙疗功效,发展沙区健康大产业:利用沙漠公园、地质公园、文化遗产等资源,构建国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

 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显示,各地结合防沙治沙,建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沙区已营造经济林果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3.9%。特色林果业带动沙区种植、加工和贮运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

在沙中建起黄金屋,让沙中再生千钟粟,盼沙中车马多如簇。总之,发展沙区产业,前景广阔,我们要用好产业政策,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继续探索沙区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良性互动的新模式。

(来源:黄河网  责任编辑:赵智乾)